三年大全国语中文版免费播放,三年大片大全观看免费,三年成全高清在线观看,三年成全免费高清观看电视剧,三年在线观看大全免费高清,三年大片免费观看大全电影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發布時間:2021-07-07來源: 《求是》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生態環境部部長 黃潤秋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2021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綱要》確定的目標任務,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準確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

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都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綱要》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目標任務,要切實將各項部署轉化為具體的“施工圖”和“路線圖”,為“十四五”時期美麗中國建設開好局、起好步。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規律認識更加深化。黨中央就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系統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中國共產黨人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高度。謀篇布局更加成熟。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其中一項;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戰;在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中,美麗中國是其中一個。體制制度更加完善。組建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河(湖、林)長制等改革舉措全面實施。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成為推動各地區各部門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硬招實招,生態文明“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工作成效更加彰顯。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更加優化,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生態環境9項約束性指標和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圓滿完成。國際影響更加深遠。認真落實生態環境相關多邊公約或議定書,向國際社會宣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中長期目標和愿景,積極籌備《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我國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準確理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方針和目標。在“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中,《綱要》提出,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中,《綱要》提出,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完整、準確、全面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在“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中,《綱要》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4.1%,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在“十四五”主要指標中,綠色生態作為五大領域類別之一,5項指標均為約束性指標。在2035年遠景目標中,《綱要》提出,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全面把握“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綱要》專門用一個篇章闡釋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調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同時,從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3個方面作出了具體部署,提出一系列重要舉措,包括完善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深入開展污染防治行動、全面提升環境基礎設施水平、嚴密防控環境風險、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構建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構建綠色發展政策體系等。

深刻認識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綱要》強調,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健全規劃實施保障機制,把黨的領導貫穿到規劃實施的各領域和全過程,確保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之所以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根本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在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習近平總書記掌舵領航、運籌帷幄,親自謀劃部署、親自指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根本保障。必須堅持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這一最大制度優勢,加快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認真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層層壓實責任,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見效。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意義重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綱要》提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敏銳洞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重大歷史跨越,深刻把握人與自然發展規律和我國現代化建設重要特征,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重在“全面”,意味著范圍更廣、程度更深、力度更大,對促進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這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長期所處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的狀況已經發生根本性改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在生態環境方面體現為,過去老百姓是盼溫飽,現在是盼環保;過去是求生存,現在是求生態。綠色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的期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不僅可以滿足人民群眾在解決溫飽問題和進入小康社會以后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的更高要求,也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使堅持生態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有機結合、相得益彰,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這是應對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適應新發展階段離不開新發展理念的指引,需要構建適應新發展階段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科學判斷。《綱要》提出“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意味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領域都要體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綠色作為提升發展質量的關鍵要素,實現綠色發展也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就是用綠色倒逼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轉型,改變“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促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最終實現高質量發展。

這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錨定的新目標新內涵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保護與發展長期矛盾和短期問題交織,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最突出的是“三個沒有根本改變”,即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改變,污染排放和生態破壞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生態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沒有根本改變。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統籌發展和保護的難度增加,生態環保任重道遠。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我國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和題中應有之義,對“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這是化解錯綜復雜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一些發達國家推動全球環境治理動力顯現不足,國際社會關注經濟“綠色復蘇”,環境發展領域南北差距進一步拉大,國際社會期待我國在國際環境治理尤其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發揮領導者角色。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既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構筑崇尚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建設清潔美麗世界的有力舉措。

生態環境保護推動全面綠色轉型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是資源過度開發、粗放利用、奢侈消費造成的。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立健全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精準、科學、依法治污,協同推進減污降碳,切實發揮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農業結構優化調整的作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

強化大氣污染治理,進一步提升空氣環境質量。要以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為核心,積極探索重點污染物協同治理。持續實施全國空氣質量提升行動,研究出臺進一步優化調整產業、能源和交通運輸結構的政策舉措,謀劃實施一批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重大減排工程,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推進未達標城市編制實施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開展重點區域大氣污染協同治理,健全重污染天氣分級分類科學管控的應對機制。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大力推動碳排放達峰行動。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作為總要求,把降碳擺在更加突出、優先的位置,推動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編制“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專項規劃,實施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持續推動地方、重點行業和企業開展達峰行動。制定《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按時提交本世紀中葉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

統籌“三水”治理,增強水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堅持污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兩手發力,統籌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修復和水環境治理,強化生態用水。繼續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和黑臭水體治理,推進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建設,基本消除劣Ⅴ類國控斷面和城市黑臭水體。支撐保障構建新發展格局,實施區域綠色協調發展戰略,落實長江十年禁漁令,堅持系統觀念,推進長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庫、左右岸、干支流協同治理,扎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嚴控土壤污染風險,確保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以土壤安全利用、危險廢物強化監管與利用處置為重點,持續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加強農用地土壤污染源頭管控,推進農用地土壤分類管理和安全利用全覆蓋。嚴格實施污染地塊建設用地準入制度,有序推進建設用地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持續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大力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補齊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處置能力短板,切實防范化解生態環境領域突發事件。

強化生態監管體系,堅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以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為核心,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評估。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強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種生態要素的協同保護與治理。抓緊研究確定生態修復標準和生態補償標準,加快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不斷壯大生態經濟,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確保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來源:《求是》雜志2021年第13期)


免責聲明:本欄目文章,均是轉載或者摘要刊發,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公司并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如有侵權請留言,我們會盡快刪除處理。

微信公眾號

關于我們
集團簡介
領導致辭
組織架構
企業文化
新聞中心
集團動態
媒體聚焦
成員動態
企業視頻
黨的建設
思想引領
工作動態
群團建設
南粵視角
政策法規
南粵參考
行業趨勢
業務布局
產業基金
股權投資
城鄉發展
金融服務
合作伙伴
金融類
產業類
智庫類
加入我們
招賢納士
聯系信息
欢迎光临: 合作市| 肥东县| 高碑店市| 彰武县| 汶上县| 萝北县| 许昌市| 陇南市| 永城市| 万宁市| 仙桃市| 准格尔旗| 呼图壁县| 格尔木市| 雷波县| 微山县| 北海市| 宜君县| 宝清县| 普定县| 呼伦贝尔市| 额敏县| 陈巴尔虎旗| 平果县| 沁水县| 茌平县| 儋州市| 如东县| 壶关县| 宜春市| 崇义县| 岳普湖县| 浦江县| 西盟| 大石桥市| 卢湾区| 调兵山市| 文山县| 区。| 武邑县| 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