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開發區關于推進創新提升打造
改革開放新高地的若干措施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推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提升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的意見》(國發〔2019〕11號)精神,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創建國家級開發區開放發展新體制,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創新型經濟,打造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引領之區,結合廣州開發區發展實際,制定如下措施。
一、提升開放型經濟質量,打造開放型經濟新高地
1.全面優化利用外資結構。提高引資國際化水平,重點引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研發、財務、采購、銷售、物流、結算等功能性機構,依法、合規在外商投資項目前期準備等方面給予支持。鼓勵外商采取并購、參股、股權出資等方式參與區內傳統企業合資合作,支持外資帶動國有企業改造升級和民營及中小企業協同發展。(區投資促進局牽頭負責)
2.創建特色國際投資貿易平臺。重點建設黃埔港新貿易創新中心,大力發展開放型高端港口經濟,加速服務貿易領域開放步伐,引進新型跨境電商、數字貿易、智能貿易、港航服務等業態,爭取國家優先在我區服務業領域取消船舶設計、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國際海上運輸公司的外資股比限制。(區商務局牽頭負責)支持引進國外知名航運研究院所、交易服務機構、資格認證機構等功能性機構和現代航運服務業企業,鼓勵外商獨資企業從事航運交易服務、無船承運、船舶保稅供應、國際郵輪游艇服務等業務。(區投資促進局、黃埔臨港經濟區管委會牽頭負責)
3.創建廣州黃埔綜合保稅區。全面落地自貿區改革創新舉措,促進跨境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加快完善綜合保稅區申報方案,將原保稅物流園區升級為廣州黃埔綜合保稅區,廣州出口加工區升級為中新廣州知識城綜合保稅區,建設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和外貿公共服務平臺。爭取國家綜合保稅區改革創新試點,探索關稅保證保險改革。綜合運用綜合保稅區政策功能優勢,積極創建擴大進出口政策試驗區。(區商務局、西區產業園管委會牽頭負責)
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打造創新型產業新高地
4.構筑新型產業聯動空間。以知識密集型產業為核心導向,實現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黃埔港、廣州國際生物島四大產業片區聯動提升,形成共生互補的產業生態體系。推動知識城實現新跨越,加快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落地,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知識城開發建設辦牽頭負責);實現廣州科學城五年大變化,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智造中心(區發展改革局牽頭負責);推動黃埔港煥發新活力,加快出臺港口經濟扶持政策,打造服務港澳的新貿易創新中心(區政研室牽頭負責);推動廣州國際生物島發展結碩果,創建國家生物醫藥政策創新試驗區,打造世界頂尖的生物醫藥研發中心(區科技局牽頭負責)。堅持空間聯動、產業互動、關聯發展,加快謀劃建設10大價值創新園集群,創建全國現代產業與科技園區樣板之區。(區工業和信息化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牽頭負責)
5.培育三大世界級產業集群。持續發力以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三大世界級產業集群建設為主,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區發展改革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科技局牽頭負責)對于創新基礎能力提升、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智能化綠色制造等領域的企業技術中心和重大研發類項目,給予國際合作專項資金支持。(區發展改革局、科技局牽頭負責)以粵芯為核心,打造國內首個虛擬IDM模式12英寸晶圓制造項目,完善和壯大產業鏈條,建設以市場應用為導向的粵港澳大灣區集成電路產業集群。(區工業和信息化局、投資促進局牽頭)全面推進國際顯示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級新型工業化(智能裝備·黃埔區)示范基地、廣州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粵港澳大灣區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粵港澳大灣區高端科學儀器創新中心等平臺建設,強化產業功能配套服務升級。(區科技局、工業和信息化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牽頭負責)全力支持區內企業在境內外交易市場上市融資,支持企業跨行業、跨區域兼并重組,發展成為世界級龍頭企業和品牌產品。(區金融局牽頭負責)
6.打造服務型制造新模式。加速推動制造業服務化,實施現代服務業優化升級行動,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打通兩類產業融合發展新通道。大力發展以檢驗檢測、工業設計、現代會展產業為重點的高端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國家新型工業化、服務型制造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精準醫療健康、智慧社區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打造與產業創新匹配的高端生活基礎設施。加快推進園區綠色升級,完善提升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園區。(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商務局牽頭負責)
7.實施中國智造標桿工程。探索智能制造新模式,全面實施“AI+”計劃,建設一批面向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平臺,培育一批人工智能園區,推動制造業與人工智能、互聯網、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深度融合。鼓勵企業“上云上平臺”,推動全區制造業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打造一批示范效應明顯的智慧工廠,全面建成國家級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基地。持續推進廣東5G示范區建設,加快建設廣東省新一代通信與網絡創新研究院、5G協同創新實驗室,推動5G創新成果產業化。聚焦自主可控工業軟件,提高工業領域信息安全防護能力,構建安全可控先進制造業體系的國家級工業軟件基地。加大區塊鏈技術應用力度,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數字創新創意中心,全面提升廣州區塊鏈國際創新中心,打造中國數字經濟示范區。(區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負責)
三、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打造核心技術新高地
8.踐行“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創建國家“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先行先試區,支持中小科技企業在關鍵核心領域突破,切實解決“卡脖子”問題,推動實現高附加、高精尖技術產品逐步替代進口。實現開發區與高新區等國家級功能區聯動發展,加快出臺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方案。全面實施“火炬計劃”,建設“互聯網+”新型眾創空間,探索與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知名高校共建離岸孵化器,構建“交流平臺+投融資平臺+瞪羚計劃”加速體系,建成一批總部型、專業型品牌加速器。(區科技局牽頭負責)建設國家級“大中小企業”融通型特色載體示范園區,重點打造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賦能中心、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體系,營造融通發展特色生態。(區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負責)
9.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樞紐。積極爭取國家大科學裝置、重要科研機構和交叉科學研究平臺在區內布局,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集中攻克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加快推動建設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裝置、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太赫茲國家科學中心、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等重大科技設施及專項,打造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重要節點。強化基礎研究需求導向,探索國際合作辦學研究新機制,加快建設南洋理工大學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爭取國際重要科技組織在科學城建立總部或分支機構,支持高水平學術會議落戶。深化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開展知識產權融資租賃、證券化,建立多元化主體參與的知識產權投資集群,打造全國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區科技局、知識產權局牽頭負責)
10.創新科技成果轉化體系。開展粵港澳大灣區科研成果轉化試點,建設國家級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中試熟化與產業化基地、工業和信息化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中心等成果轉化平臺,推動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鼓勵與港澳資本聯合成立創投基金,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轉化需求的信貸、保險機制。發展網上技術交易市場,建設有影響力的技術轉移交易平臺。(區科技局牽頭負責)推動風投創投機構集聚發展,提高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比例,大力推動金融和科技融合發展。(區金融局牽頭負責)
四、提升對內對外合作水平,打造開放型合作新高地
11.建設“一帶一路”核心支撐區。構建中新全方位合作新機制,全面拓展與新加坡在科技創新、知識產權、金融服務、人才培養、城市管理等領域的合作,推動合作內容不斷延伸、項目不斷升級。(知識城開發建設辦公室牽頭負責)積極推進中歐政策合作試點,建立與歐盟常態化聯絡機制,大力引進歐盟清潔能源、高端教育、高端醫療等產業項目。加快推進中以生物孵化基地、中以生命科學平行孵化中心和廣州國際機器人產業園等合作園區建設,完善中以生物基地扶持政策。推進沙特吉贊經濟城招商引資工作,打造泛亞“石油化工化纖一體化”樣板示范項目,積極推動與沙特的貿易合作。務實推進中日生物醫藥大健康合作,加快對接引進日本研發創新資源和產業化項目。(區發展改革局牽頭負責)
12.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在資金跨境流動、稅收制度創新、人才通關自由、港澳居民投資便利、三地跨境數據融合、仿真公共服務等方面開展制度創新,實現大灣區內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互聯互通。加強與港澳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深度合作,加快建設廣州科學城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打造科學城(澳門)青年創新創業部落,加速建設“穗港智造特別合作區”、“穗港科技合作園”,對接香港乃至全球創新資源,打造科技成果轉化標桿區、科技規則銜接示范區。創新穗港澳合作政策,全面落實扶持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政策,出臺穗港智造合作、科技合作專項政策,全面激發穗港澳創新驅動發展活力。(區發展改革局、科技局、政研室牽頭負責)
13.創新對內園區合作新模式。加強與國內先進開發區務實合作,發揮各自在制度創新、產業發展、技術創新、對外合作、園區建設、營商環境等領域的經驗和優勢,協同構建開放發展新體制、創新發展新聯盟,加快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區政研室牽頭負責)全面推動區外園區合作建設,復制輸出廣州開發區品牌,積極探索“總部+基地”“總裝+配套”“前端+后臺”“研發+制造”“孵化+產業化”等合作模式,共同打造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全產業鏈集群,鼓勵區國有企業擔當開發建設先鋒。加快統籌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一區三園”協同發展,打造成為知識城、科學城、生物島主導產業的延伸區和配套區,增強區域創新輻射帶動能力。(區援建和對外經濟合作局牽頭負責)
五、強化要素集約節約利用,打造資源運用新高地
14.創新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新模式。加快開展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試點工作,實施整體謀劃、統籌開發,形成一本規劃、一張藍圖。強化土地混合利用,創建復合型科教地產、新型產業地產、綜合型總部地產;強化地上地下空間一體化開發,加大地下空間開發建設力度;強化“工業上樓”,加快建設現代化“摩天工廠”。深入實施廣東省“三舊”改造改革創新試點,探索多類型、多主體的重點片區項目土地統一開發、整體協議出讓模式,強化管委會對片區的整體統籌作用,為重大項目及大型基礎設施布局預留空間,推動土地“存量”轉化為經濟“增量”,為國家級開發區存量用地二次開發探路。(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城市更新局牽頭負責)
15.打造深化能源領域改革試點先行區。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對標新加坡等國際先進電網建設模式,建設國際一流配電網絡,打造面向未來的“智能、高效、可靠、綠色”的智慧電網示范區,推動企業參與售電側競價交易。優化企業供電工程審批流程,進一步降低企業報裝時間和用電成本。強化國家新能源綜合利用示范區建設,出臺氫能產業專項政策,理順加氫站建設管理機制,加快推進燃料電池汽車運營示范。加快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站建設,加快光伏發電推廣應用。(區發展改革局牽頭負責)
六、廣攬“高精尖缺”人才,打造人才發展新高地
16.創建尖端人才發展試驗區。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全球人才招聘制度和吸引國內外高技術人才的管理制度,圍繞全區主導產業發展,引進培養一批國際領先水平的戰略科學家、產業頂尖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爭取海外尖端人才國民待遇試點、技術移民試點,打造海外人才工作許可、居留許可、科研申報、子女就學、社會保障等特色服務平臺。創建國家級開發區人才與技術創新聯盟,探索開展開發區之間人才互認、高企互認。(區委組織部、區科技局牽頭負責)創新高端人才政策,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股權期權激勵、科技人才個人所得稅優惠等政策,強化人才、項目、資本的投融資對接。(區政研室牽頭負責)
17.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人力資本運營中心。高標準建設黃埔商學院、黃埔軍校商學院,創建國內領先的商業管理及人才培訓品牌。(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負責)建設黃埔人才大智庫,打造全國一流人才信息智聯平臺。(區委組織部牽頭負責)整合全區現有人力資源中介、勞務、培訓、獵頭等服務機構和區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鑒定基地,規劃建設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牽頭負責)進一步提升“上管老下管小”人才服務品牌,建設一批高端人才養老公寓,為高端人才父母(岳父母)提供全方位康養服務。鼓勵和引導國有企業、社會力量興辦優質國際學校、人才子女學校,探索人才子女全市就近入學新模式,創造人力資本運營良好環境。(區委組織部、區教育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負責)
七、加速制度創新先行先試,打造營商環境新高地
18.創建開發區新型管理體制。爭取國家、省市支持提升開發區管理規格,加快推動知識城“四個走在全國前列”先行先試區建設落地。創新區域治理新機制,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支持企業職員到機關兼職,探索推動機關工作人員到企業歸零掛職,進一步破除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探索建立新型人事管理制度,在條件成熟的行政事業單位開展公務員聘用制試點,推行“身份檔案制?人員聘任制、競爭上崗制、末位淘汰制”改革,構建以績效為中心、多元化的分配制度,建立以崗定薪、崗變薪變、按績計酬的分配機制,實行激勵性的收入分配制度,報酬與工作崗位和績效掛鉤。(區委組織部、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知識城開發建設辦牽頭負責)將營商環境、招商成果、服務成效納入全區績效管理考評范圍,設置重點工作攻堅專項考評,對招商引資、征地拆遷、營商環境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的單位,予以額外的績效獎勵激勵。(區委編辦、區財政局、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負責)
19.推動開發建設主體整體上市。強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堅持突出主業,按照專業化分工“合并同類項”,培育打造1至2家新的國企上市平臺,形成具有強大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的國有企業集群。深入推進區屬國有企業治理機制創新,進一步加強國企黨建,推進落實區屬國企融資多元化實施方案。加速區屬國有企業與民營、外資企業混合發展,提高非國有股份比例,全面激發國有企業活力和創造力。(區國資局、金融局牽頭負責)
20.創建國家級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頭號工程,高質量建設廣東省首個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率先在科技創新、金融服務、投資貿易、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等方面與港澳規則進行對接,加速服務業開放、科技成果轉化、科技金融發展等制度創新,對新興產業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創建高質量發展“1+N”政策體系,打造“金鑲玉”政策2.0版。深化行政審批改革,創造“區塊鏈+AI”商事服務模式,探索相對集中工程建設項目行政許可權,試點借鑒香港工程建設管理模式,爭取海關總署在我區試點先行簡化出入境特殊品衛生檢疫等審批手續。探索商事服務“離岸辦”,創建港澳及國際投資者在我區創新創業“一站式”服務平臺。(區營商環境改革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負責)